中國自古就有“面相”這一說法,通過面相分析性格,進而預測人生命運。性格為什么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呢?在以前,人們認為這是因為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進而決定命運,而到了人工智能興起的今天,因果關系可要簡單得多了。
當你的性格可以被AI一眼看穿,你就必須意識到,你的命運即將開始改變。你的人格魅力、一些古怪的性格特點以及情緒穩定度會被AI數據化,你身邊的人都可以根據這一份數據報表來評判你,并決定是否要跟你做朋友,你的老板也可以據此來決定要不要聘用你……
近日,來自墨爾本大學的研究人員就設計了一種AI生物識別鏡,可以根據人的臉部照片檢測和顯示其個性特征和外貌上的魅力,最多可以分析14項性格特征,包括性別、年齡、種族,以及魅力、性格古怪之處和情緒穩定度等。
AI變成了一塊魔鏡,可以照到每個人性格的“樣子”?,F實中自然不會有惡毒的皇后給善良的公主喂毒蘋果,我們卻有點害怕被魔鏡否認“你才不是世界上性格最好的人”。用AI分析性格,還是有待商榷。
外貌體現性格?顯然是不靠譜的
識別性格的AI鏡僅僅由用戶的外貌做出估計,它的準確性便會十分有限。數據的一維性會對數據存量產生更多的要求,但這個系統在設計上只參考了相對較小且眾包的數據集,所以,僅僅靠外貌就想要得到公平的性格結論顯然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AI分析性格的系統并非是心理分析儀,而是生物識別,尤其是面部識別系統,在這方面,就難免遭遇人臉識別的通病——在年齡、性別和種族上的歧視。
今年上半年,亞馬遜的 Rekognition被許多執法部門采用,但就在近日,美國民權組織使用該系統掃描了所有 535 位美國國會議員的面部照片后,發現其中 28 人竟被識別成了罪犯。而在28 個錯誤匹配中,有 11 個是有色人種(約占 39%)。要知道,在當前美國國會上,只有 20% 的議員是有色人種。
無獨有偶,由IBM、微軟和曠視科技(Face++)設計的面部識別算法,與膚色較淺的男性相比,其在檢測膚色較深的女性時,出錯率也要高出35%。
這顯然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當我們默認一個人的外貌與其性格有著強聯系時,在“以貌取人”的時代里,再將性格判定權利交給有偏見的AI,這其中的后患是不能低估的,而生物識別鏡凸顯了算法偏差可能造成的現實后果。
AI性格分析進入市場,會剝奪我們的哪些權利?
退一萬步來講,即使通過面部識別能夠分析出某個人的性格特征(畢竟外貌和性格都與遺傳有關),新技術的應用可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就智能相對論(ID:aixdlun)分析師顏璇來看,其中隱患至少有三點。
性格的“魔鏡”變成了父母的“遙控器”
一般來說,性格一經形成便比較穩定,但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可塑性的。性格不同于氣質,更多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是可以通過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去改變的。
性格的可塑性自然是讓父母看到了某種希望——打造一個完美性格的、抑或是父母想要的那種性格的孩子。
最近,臺灣上線了一部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堪稱臺灣版《黑鏡》,在這部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手中有著一個可以控制兒子時間的遙控器,在母親的眼里,這個遙控器就是一種“資源”,她可以不斷地重復兒子的時間,不斷地修正兒子的錯誤,最后讓兒子變得更加完美。
性格的校準器無疑也會成為這樣一種“資源”,而這樣的資源,你想不想要?人們可以通過這個機器不斷地校正,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更加討喜。而到了最后,你的性格究竟還是不是你的性格?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性格分析系統成了商業信息的靶子
眾所周知,智能系統可以從數以億計的數據中提取用戶特征,算法再將大量廣告精準投放,引導用戶進一步消費,我們的智能手機已然成為了我們的“圓形監獄”。
當AI性格分析開始大范圍落地,眼看著有一天,智能產品能夠掌握大量人們的性格數據,進化到比人們自己還“懂”自己,在購物和廣告這個領域,無法控制的算法可能會為某種性格的你推薦適合的商品,讓你毫不猶豫地去消費。
AI分析性格的興起,使得營銷人員能夠以前所未有的姿態直接去了解消費者。用戶的所有信息指標正在無時不刻地與保險公司或商業公司所共享,這個項目透明化地呈現了這些信息對個人產生的潛在后果。
其結果便是商業信息泛濫,推銷廣告和商業化營銷完美地捏住了用戶的“命門”。消費者們毫無抵抗能力,不假思索地產生對商業品牌牢固的忠誠。
性格分析剝奪了我們追求進步的權利
目前,已經有許多企業開始利用大數據、AI等技術來招聘人員,通過在職位畫像和人才畫像之間進行精準匹配,節省了人工篩選簡歷的環節,有效提高招聘效率。但是,利用AI進行面試,并不能實現機器與人之間的交心溝通,面試者的綜合素質究竟如何還是要看HR的判斷。
然而,試想一下,你在面試的時候,HR可以通過AI性格分析系統選擇一個指標進行了解,比如你的責任感水平, 當HR發現你的責任感并不是這群面試者里最好的,你可能就失去了一個就業機會。
在招聘過程中,當雇主們能夠大批次地使用AI來分析應聘者的性格時,那些公眾所認為的“性格不好”的人就會面臨更加艱難的就業過程,即使他們的能力十分突出。在以后,說不定個人的業務能力也能被AI估值,到了那個時候,用數字評判一切固然是公平的,卻剝奪了每個個體追求進步的權利。
我們不能因為時代的高速前進,而忽視自己與周圍環境的互動能力,尤其是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爾曾經提出,我思故我在。當個人的進步成為時代進步的犧牲品,我們還在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