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全球首場神經影像診斷“人機大戰”落幕。如賽前所預料,人工智能勝出。最終,醫生隊正確率66%,AI以87%的正確率勝出。B組比賽圍繞腦血管疾病CT、MRI影像判讀、血腫預測出題,10名醫生在半小時內回答相同的30道題,最終成績63%,不敵AI的成績83%。
據了解,本次參賽的“BioMind天醫智”是國內第一款用于醫療腦病預測的人工智能產品。該產品不僅僅能夠判斷腦出血是不是擴大或者惡化,還能針對多種良性、惡心腫瘤做出判斷。通過“BioMind天醫智”不僅可以提高疾病的判別率還能提供工作效率。
不過目前,人工智能產品還只是作為醫生的助手,所有人工智能判讀過的影像,最終都還是由醫生進行審核。
對于基層醫院而言,像“BioMind天醫智”這類平臺目前在國內市場,尤其偏遠的地方醫院,有很大的應用前景。
另一方面,對于年輕的醫生而言很多病癥都還沒有接觸過,“BioMind天醫智”能像一個超級助理,幫助、指導年輕的醫生。對于資深醫生而言,“BioMind天醫智”能夠將原來花費幾小時分析切片的時間縮短到幾秒鐘。
而在國際醫療領域,德國的Nils Strodthoff和Claas Strodthoff研究出一種算法能夠檢測人類心臟病,并且達到了與人類心臟病學家相似的水平。他們建立了148個心電圖記錄的數據庫,這些記錄來自心肌梗死患者和52個健康對照組。他們使用滑窗技術向神經網絡提供數據,其中每個窗口至少包含3個心跳。
研究小組將90%的數據用于訓練神經網絡,以發現心臟病發作的跡象。該檢測在當前的數據庫中打敗了目前最先進的方法,并且達到了與人類心臟病學家相似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這些機器傾向于優先運用人類心臟病學家已經在用的診斷方法的數據。
總結:不管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應用的現狀如何,不可否認其已逐漸滲透到醫學領域并被大家認識、應用。這也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大多數人,或者至少有一部分人,將會通過機器來診斷病情。目前未來,更多患者和醫生將受益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
|